开云电子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在2023开云电子企业家峰会上做《鸿鹄之志·韧性之光》主题分享,通过对过去三年开云电子投资布局与所投企业进行全景式扫描,复盘与反思在时代浪潮中我们应该对于周期、赛道、生存与发展作出怎样的判断与行动。肖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着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宏观是我们不可改变的,微观上我们大有可为。
回想三年前最后一次的开云电子年度经济论坛,还是在上海举办,主持人也是邵总。疫情的发生,突然世界就变了。同时,过去三年,不仅仅是疫情的冲击,我们的企业、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很多重大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不确定、各种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着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从宏观看众说纷纭,有悲观、有乐观;从社会情绪看,有韧性,有躺平。那开云电子的观点是什么?我们认为,宏观是我们不可改变的,微观上我们大有可为。我们要关注宏观,也不能太着眼于宏观,企业家更要埋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抓住结构性的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回顾这三年,开云电子依然按照自身节奏,正常推动“募投管退”。我们的信心来源于哪里?我们的投资企业。日常的走访、季度的数据、年度的复盘,是这一个个鲜活、具体的实例,是大数据分析得出的逆势增长,让我们有信心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开云电子每半年度对项目从上市预期、新融资情况、退出收益、经营业绩等多角度进行星级评定。通过对几百家企业的全景式扫描,在过去三年,开云电子投资企业四星及以上项目占比从2020年的70%,增长至2023上半年的80%。
我们复盘时反思,这些在大环境变化频生和压力下依然实现逆势增长的企业,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做对了什么?我们试图通过对其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找寻一些共性和规律,看它们如何在同根同源的“挑战&机遇”中抓住了机遇,在一脉相承的“危机&破局”中实现了突破。
1、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突破“卡脖子”。
第一种类型是敢于啃硬骨头,在真正底层的核心技术上勇于突破。比如康希诺生物,这家新型疫苗公司,在疫情期间开发了疫苗,为防疫做了巨大贡献,抓住机遇,在科创板上市,市值最高的时候接近两千亿。康希诺董事长宇学峰博士曾经说过,“一个企业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敢为人先,要能为人先”,我们看到康希诺就是这样的企业,基于其腺病毒载体的技术平台,开发了埃博拉、新冠疫苗、肺结核疫苗,这个是康希诺全球独创的、首创的,目前研发生产的很多疫苗已经出口海外。
还有一组例子,是突破“缺芯少魂”的代表企业。一个是中望软件,国内CAD软件龙头。在工业软件行业里,绝大部分产品依然进口,被国外控制。中望软件二十多年一直专注在工业软件这个领域,终于在CAD软件里实现突破,也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过去几年业绩持续增长,不断替代国外产品,在座的很多企业估计也用上了中望的产品。中望软件董事长杜玉林就说过,“压强研发、‘啃硬骨头’是(实现突破的)唯一出路”。
还有芯片IC设计领域的铖昌科技,解决了电子核心装备“缺芯”之痛,打破高端射频芯片大规模应用的成本高企困局,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中也有积极参与。这些正是中国企业的真实写照,“卡脖子”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死磕”出来的。
第二种类型是勇闯无人区、抢滩科技制高点的企业。我们不再是只有追随式创新,在原创性创新上我们也能有更多的期待。
我们投资了智谱华章,这家企业在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研发上,在国内外都很具实力,现在也是特别热门的行业,被资本追捧。开云电子是在整个行业没有起来之前投资的,当时也是不被资本看好,没有人愿意投资,我们领先市场投资了。现在估值涨了很多,最近完成了2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企业商业化也做得比较成功,收入在持续增长。
3、抓住市场空白,实现技术落地。
第三种类型是能够精准抓住市场空白,实现技术落地的企业。技术上要实现突破,也要能在市场落地,这对于一家企业是否能真正跑起来,非常重要。
进化动力这个案例非常典型。目前企业利润已经是亿元级别了,但在2018年、2019年的时候,我们内部差点定义为失败项目,因为他们的人工智能技术找不到应用场景,资金差不多消耗完、一直没有收入。最终在2019年找到了落地场景,就是商超生鲜的计量称。就是这样再日常不过的场景里,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不管什么品种,放上去马上就能把价格体现出来,就抓住了这样一个细分场景,输出软硬结合的一体化方案,以非常低成本的垄断了这个市场。实现规模化收入以后,过去几年基本都是翻倍地往上涨。前不久带队去企业调研,大家在讨论这个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的时候,进化动力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傅晟跟我说,先进的技术还是要找到好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这是企业家们实际摸爬摔打出来的道理。
4、国产替代“长坡厚雪”,高端制造大有可为。
第四种类型是做好国产替代的长坡厚雪,高端制造领域大有可为。我们的数据印证了,过去三年,一大批企业围绕国产替代这个大主题获得了高速增长。
比如凌云光,做机器视觉,用于工业检测,通过机器视觉+自动化+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给很多大的工业企业服务,过去几年收入利润呈不断增长态势,打破了很多国外的垄断,着力解决好“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的需求。
禾川科技,位列国产自动化一线品牌方阵,致力于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以前这个领域也是被日本和海外公司垄断的,逐渐被像禾川这样中国企业由小到大、实现了替代、打开新格局。
欧谱曼迪,专注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目前在国内荧光内窥镜领域市占率第一。将先进航天航空光学技术和工程经验应用到了内窥镜领域,创业十年一直坚持技术创新和底层原研,顶住了国产中低端内镜的‘内卷’,率先打破高端内镜的进口垄断,迈上了‘走出去’的新台阶。
时代华鑫,株洲一家做高端PI材料的公司,研发“黄金膜”填补了国内空白,打造中国“强”度,结束了我国高端PI薄膜行业被美日韩垄断和控制的历史,过去几年收入利润也都持续增长。
还包括一些其他企业,比如佰维存储、新洁能等等,都是通过大规模实现“国产替代”,在高端制造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反应在营收、利润上是高速增长的状态。
5、“小池塘里养大鱼”,隐形冠军蓄势崛起。
第五类企业是“小池塘里养大鱼”,隐形冠军蓄势崛起、走向台前。
比如晨光生物,属于平时大家不太会特别关注的企业,但它已经是植物提取行业的龙头了。这么多年下来,今年收入预计是80亿的水平,利润也是大几亿,目前辣椒红、辣椒精、叶黄素三大主力产品产销量世界第一。杭州洁美科技是电子纸质载带企业,从前不太被人关注,但是坚持在赛道、专注多年,目前也是做到了全球龙头,收入大几十亿。
6、从“中国公司”到“世界公司”。
第六类是从中国公司到世界公司,中国企业正在从实现“走出去”,到更好地成为“世界公司”。
比如爱尔眼科,总部在长沙,但它是全球化的公司,目前已在全球有三家上市公司,在欧洲、东南亚都有许多爱尔旗下的连锁医院。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曾经给过定位——“在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的共同作用下,眼科行业空间不断扩大。爱尔眼科的主战场肯定还在国内,但国际化始终是爱尔构建眼科健康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
另外一家我们的投资企业、卧安科技,是做智能家居的,它的创始人、CEO李志晨非常年轻,他提出的观点是说“我们这一代企业从第一天开始就应该是国际化的企业,这一代企业家也应该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世界级企业”,用这个去锚定、去瞄准,最终卧安在最难的市场之一,日本市场,做到了排名第一,营收翻倍增长。
追觅科技,大家比较熟知的品牌,目前营业收入接近一百亿,追觅科技创始人、CEO俞浩这样说——“全球资源、中国研发、本地制造、全球销售,这是中国企业实现品牌全球化的最佳路径。追觅定位做全球化的广义机器人公司,围绕高速马达和嵌入式AI算法两个核心底层技术持续投入研发,未来制造更多依托本地而不仅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
这两家公司都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国外向型公司,有几个特点,一是技术驱动,有技术含量,二是自有品牌,我们是用自己的品牌在全世界销售,不是贴牌,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做营销,利用好我们在互联网打法上的积累,过去几年产生了一大批这种逻辑下的中国出海公司,非常成功。
7、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持续成长。
第七类是能持续积极推动自我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实现了持续成长的企业。
亿纬锂能,千亿市值的锂电池平台龙头企业。在最初始,主业是做一次性电池,市场规模并不大,当时我们投资这家企业时的估值只有1.6亿。但企业一直保持着创新与迭代,逐步介入到了动力电池市场,再到储能电池市场,一步步地推动着企业实现了持续增长,你能看到企业的耐心与韧性,自我迭代这种原动力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泛源科技主攻表面处理的,乍一听好像是很传统的公司,过去主营是用在汽车零配件上,后来技术迭代、进一步打开应用场景,把表面处理技术用在了IGBT半导体领域,目前是上汽英飞凌车规级IGBT散热基板表面处理的国内独家供应商。钧达股份,也是从汽车零部件的传统公司,延展到了新能源行业,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了全球TOPCon光伏电池龙头公司。
以上分享一下过去几年印象比较深刻的逆势增长的部分企业案例,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借鉴。
开云电子作为扎根中国本土的机构,见证和陪着许多企业一同走过数个周期,那么多经验和教训,面对新形势,我们也想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作为参考,互勉共鉴:
1、选择比努力重要。
二十多年前做投资,行业的选择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每个行业都在高增长。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赛道/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企业家也是一样,一旦选到不好的行业,就很难再回头。在选择行业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几个因素:顺应社会大势,符合时代背景需求,特别要考虑国家政策,要沿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方向去寻找我们的方向。
2、打造综合实力。
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基本上没有什么蓝海。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非常残酷,这个时候比拼的是综合实力,不是单打冠军。
3、勇担行业第一。
各个行业头部效应非常明显,二三流企业没有什么大的机会。在经济比较景气的时候,二三流企业还能活下去,在经济下行周期,头部效应就会更加突显了。怎么样通过差异化的努力成为行业第一是需要重点思考的。
4、以硬科技为核心打造护城河。
以硬科技为核心打造护城河。现在好的企业通常技术壁垒很高、研发投入很大,在打造技术壁垒上,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经常问企业,公司现在技术是领先了,但能领先多长时间?大部分企业跟我说一到两年,但不够,要有第二甚至第三代技术的储备,一旦技术被追上了,下一代技术能够马上推出来,保持领先,而不是一招鲜、吃遍天。
5、乘风破浪、走向世界。
现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可能会遇到比以前更大的困难,但也有不一样的机会。我们还是要坚定地走出去,不要局限于国内市场,走出去往往是星辰大海。通过进口替代的模式会诞生一批新的企业,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产品、新企业,在中国从0到1,这之中有很多是可以走出去的。
6、保持定力,坚持但不固执。
现在市场压力确实非常大,环境非常复杂,如果方向不对,坚持可能就错了,看到大方向或者战术有问题的时候,要灵活调整,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
7、严控风险、审慎经营。
这也是我们经常提醒企业的,目前的情况下,扩张迭代速度慢一点,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比如你能跑100米,你就跑95米,留一点速度保持冗余。
8、拒绝孤军奋战,聚势才能共赢。
心态和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跟乐观的人在一起可能就会多乐观一点,老跟悲观的人在一起,你也可能悲观一些。
9、把握好融资的节奏。
融资的时候,速度比估值重要,这一点在现在特别重要,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次资本寒冬可能比预期的还要长。不要纠结估值高10%或低10%,迅速把钱到位可能更重要。
10、保持乐观的心态。
一定再次认真思考这句话,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其实,更深入底层探寻,我们认为,应该看见和更重视的是,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基础非常雄厚,升级迭代没有停歇、比重不断加大,当下中国出口“三大件”,电动车、光伏、锂电池,都是高科技含量、有着自己领先水平的产业。
在强产业政策及人才红利与工程师红利的保障下,中国庞大的本土市场,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应用技术场景,我们相信中国企业的韧性,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
最后想讲两位企业家。
一位是俞敏洪先生。从新东方,到东方甄选,没有躺平,而是带着团队想办法,又重新爬了起来,这个心态实在太难得,企业家精神太强大了,给人很大的鼓舞和感动。要成功就得死磕——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选择。
另一位,是任正非先生。八月份华为带着麒麟芯片回归,Mate60系列手机出来以后,一机难求。华为一个公司扛住了美国这么强大的国家打压,没有倒下,也没有投降,又顽强地站起来了,他们说是上甘岭战役,这一仗打赢了,还是让我们很鼓舞。大家买华为并不仅仅是产品竞争力,还有对华为的期待,大家希望中国赢。
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企业家精神是我们最强大的底色。
最后借用哲人说的一句话,“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致敬韧性生长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