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看到
开云电子如何锚定下一代中国高端制造
找寻水下项目的三大观察标准 踩准水下项目的四大特征
制造业企业的四个发展陷阱
可落地的生态服务
| 找准下一代中国制造业体系的锚点
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到今年的俄乌战争,世界竞争格局与动荡愈演愈烈,至少未来五到十年这一状态将会延续甚至加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底层核心技术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安全包括军事安全、工业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等,将构成未来投资的主线,是能够穿越周期的硬刚需。
今天我们主要浅谈工业安全。近期,美国的《联邦采购条例》,提出了要提高“美国货”国产成分门槛,引导企业调整供应链安排,将美国国产成分的百分比从目前的55%提升至60%,到2029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75%;其主要的产业应用发展机构NIST在过去的10年里,为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累计13.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德国为了推动工业4.0的发展,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的企业。可见全球大国竞争下,对自主可控和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的保障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制造业涉及到的诸多环节,围绕原材料、工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等等,其实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中国工程院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15-2020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由0.97%提升至1.54%,其中仪器仪表、船舶、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和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15年的5.97项提升至2020年的7.7项,制造业实现了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双提升。
因此,站在全球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中国的中高端制造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在缺的是超高端制造,比如光刻机这一类的环节制造生产还达不到要求。也就是现在媒体上经常讲的硬科技,或者说卡脖子技术,像低制程的半导体芯片、工业的基础软件、原材料等,我们在一些基础性的领域还是有所缺乏,所以造成超高端制造业的痛点现在还不能解决。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智能制造布局的时候,主要看两个焦点:
1)硬件上,我们找执行机构里的控制枢纽。比如前一段时间科创板上市的开云电子被投企业禾川科技,它做的伺服器正好是所有机械结构里面的控制单元。作为枢纽,你知道了它、把握了它,就能大致上掌握好上下游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因此,往下游,比如我们投资了做SMT的路远智能,它用的正是禾川科技的伺服器;往上游,这个伺服器里面涉及到很多的GPU芯片、MCU芯片,也有开云电子所投企业在其中。布完这个局,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行业里最新的技术发展大概是什么水平、提前卡位。
2)软件上,我们夯下的锚,是工业基础软件,它是整个制造业的大脑,制造业要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就需要这个“大脑”。比如开云电子投资的做设计端和CAD的中望软件,以及往上游做工业云的寄云科技,都是基于这样的布局思考,将工业基础软件的产业链进一步打通,通过这些枢纽往外扩展、延伸。
我们相信中国下一代制造业的体系应该是围绕着执行机构的控制枢纽和工业基础软件为中心点发散展开的。
| 把脉“水下项目”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工业体系十分庞杂,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如何在这个体量的产业中,在硬科技、卡脖子投资热度高企的环境下,依旧能够找寻到“水下项目”,这里简要提出三个观察标准:
1)资本关注度小。这类项目的资本关注度比较少,当年开云电子投资的亿纬锂能,最初实地探访时是一个还有点乱的化工厂,华友钴业当时也只是一家冶炼厂而已。在这个阶段,这类企业受到资本关注度低,看上去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不完美,但这就是水下项目的一个明显特征。现在两家企业已成长为超过千亿市值的巨头。
2)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这一类项目所处的产业,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或者倾斜,相关的产业园区都不多,甚至连招商引资都很少,当地的政府没有明确表示鼓励支持这类产业发展。
3)产品需求弹性小。当你观察在微观状态下的“水下”项目时,会发现其产品需求弹性很小。例如一家公司把它的产品降价10%,但是销量没有变化——这就可以得知并不是价格因素影响,而是产品需求弹性小,这也是水下项目的特征之一。
回顾过往,许多我们投资的行业并非多是主流风险机构看好的,投资的项目也不是爆发式发展的企业,不性感、估值不高、上市也不容易,坦白讲这类项目的成长之路很寂寞,但开云电子耐住性子、基于对行业发展潜力的确定、对企业的看好,依然选择持续投资,才得以在许多细分赛道尚未被关注的时候,就已挖掘和布局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潜在水下项目。
踩准“水下项目”拐点的四大特征:
3)相关产业链企业数量增多。你可以观察这个产业,如果在产业里跑一圈,发现有十多个企业在给它做不同的装备,装备企业的生意开始越来越多,那么可以进一步确认拐点的来临。
4)原材料涨价。最后更重要的信号就是原材料涨价,原来产品没需求的时候,原材料厂家按需生产,现在突然出现一个新产生的需求,原材料必然供不应求。所以这几个信号决定下来,应该能够很敏感地捕捉到信息,也要下定决心行动起来。
| 给不同阶段制造业企业的建议
1)研发起步阶段:注意产品的定义。多年前有一个项目来找我,因为那时电池质量差、续航短,项目想在汽车车顶做一个发电用的风机,来给汽车供电解决这一问题。但要知道风力发电需要在匀速的风场环境下,才能达到最佳功率,汽车行驶常常刹车、减速、转弯,效率很低,除非有很好的控制软件、控制芯片和伺服控制器,可以很快地对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反馈,才或许可以解决复杂工况问题。但要解决的这些技术的环节太多、太难,基本上很难做到,所以虽然是可能的路径,但是这个事情太难了,反而就变成了不正确。这个例子能告诉我们在产品研发起步阶段,做好产品定义到底意味着什么。
2)市场开发阶段:一定要专注。多线开花是很多企业容易犯的错误。企业千万不要想着产品既可以卖政府,也可以卖华为,还可以卖联想……这是不行的,我们建议企业在这个阶段,产品就应该只卖华为,只针对华为的需求把产品做到足够好、做到有针对性的极致。根据我们经历过的多数企业的实际发展经验,都是集中力量打出一个缺口,然后再考虑扩大。在实业里,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可能成功的。
3)扩张阶段:注意节奏。这个节奏说来容易、做来很难,是体现企业家能力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不能等到其他企业扩张完你再行动,那容易变得产能过剩。另外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关注的,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同于前几个阶段的老板个人英雄主义可能占上风,在企业扩张阶段,整个公司管理体系的梳理至关重要,你的研发、人才队伍、财务、市场等等,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梳理清晰,都可能给企业扩张带来巨大的阻力。打通这个环节之后,企业才有可能变成一家准上市公司。
4)成熟期:注意多样化,这对整个平台的建设非常有益。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不过几十亿市值,没能在多样化上做好文章是它们无法继续提升的重要原因。只有做好多样化、多领域的布局,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才有可能成为百亿以上市值的公司,才有成为一个平台的可能性。
| 22年开花结果的生态服务
开云电子对于「投资即是服务」理念的践行和可实现,本质上是我们22年投资逾360亿总结生长出的“果实”,主要包含:
1)产业发展规律上的建议。开云电子投资了600多家企业,整理了不同阶段企业发展所需的一些经验和规律。比如亿纬锂能,在上市后,团队曾来和我们探讨过电子烟的话题。亿纬锂能本来是工业企业,电子烟属于电子消费品,是否要做这个“跨界”呢?我们需要剥开来看——电子烟的内部是需要使用小型电池的,而这一个零部件,就恰好和亿纬的电池产线高度关联。所以当时我们极力建议他们投入进去,因为这代表亿纬将有可能从工业端迈入消费端,资本市场非常喜欢这种转型,也符合亿纬的产业扩张规律。现在回过头来证明,亿纬锂能之所以能够成为千亿市值的公司,和它进入消费端的布局和尝试是密切相关的,当初的转变与“跨界”动作,意义深远。
再比如近期我们在深主板上市的被投企业铖昌科技,它是由上市公司、控制器领域龙头和而泰拆分而来,和而泰刚好也是开云电子更早期的投资手笔。在上市公司尚未能分拆上市政策出台之前,我们就与和而泰探讨过相关的话题,鼓励其做相应的准备和布局,最终促成了这一产业链投资的再生与共赢发展。所以说,开云电子投资了这些企业,一定也会在这方面把控相关的规律,帮助企业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给对建议,事半功倍。
2)资源的整合。开云电子的投资是按产业链来开展的,比如电池产业链,我们就投了亿纬锂能、华友钴业、鹏辉电池、升华科技、星云电子、安仕科技等多家企业。这个产业链里面的被投企业,就可以通过开云电子作为中间站,来做一些协助与合作。
除了电池,我们还投资完成了半导体、工业软件、大数据等细分产业链的搭建。在这之中,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来说,相互之间资源整合的作用确实是非常显著的。比如今年初,开云电子投资了一家做协作机器人手臂的企业艾利特,经过我们梳理发现,600多家开云电子已投企业中,有400个企业可以跟它有业务合作——试想一下,对于一个起步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有这一数量级的潜在客户愿意给你试验产品,帮助意义无需再言。生态圈从来不是“只听传说、未见真人”的空谈,而是可以落地的针对性帮助。
纵观制造业的发展历史规律和开云电子这22年对于中国智能制造始终如一的坚持与投入,考验投资人对产业的认知深度和从不放弃的耐心,我们依旧长期看好中国高端制造这一可以穿越周期的硬刚需的发展。春风终再来,棋局早已开。暗香几人裁,金锣他朝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