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拥有丰富的企业并购重组与上市经验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IPO不再是投资人最为青睐的一条退出通道,“因为金融市场的环境究竟会坏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在信心得到恢复之前,并购重组的方式将取代IPO成为市场的主流”。
颜漏有的这一观点恰恰与不久前银监会开闸并购贷款的政策不谋而合。
12月10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其目的就在于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从而减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实际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并购重组被提上日程早已众所周知,缺的只是一个捅破窗户纸的机会。
盲目“追高”遭巨亏
“还在等,希望市场能够尽快回暖。”记者就其项目退出情况采访了几家风险基金投资人,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而对于今年以来普遍遭遇项目价格“买高了”的情况,他们都避而不提。
然而,单凭市场回暖就能将此前的亏损弥补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因为按照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的说法,实际上不仅2008年,早在2006年,很多投资人就已经“赚不到钱了”。
“大量的资金涌入加上好项目奇缺,一些公司漫天要价导致项目价格虚高的情况可以说司空见惯,市盈率高达几十倍的并不少见。”倪正东如是说,可正如俗话说的“买涨不买跌”,在国内并不成熟的风险投资领域,价格再高的项目也不乏投资者追“高”。
“其实2006、2007年进入的项目几乎相当于在股市的5000点买入,走运的是,他们还有机会在6000点的时候卖出。”不过,对于大多数的投资人和企业来说,这个机会仅仅是昙花一现,根本来不及反应。
而国内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经理则坦承:“其实我身边就有不少同行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高位进入,他们投资的项目听说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保本都很困难。”
上述人士表示,如今来看,只要是市盈率高于8倍以上拿的PRE-IPO项目,都有亏损的风险,“但是在去年的牛市之下,别说8倍,十几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都还是大家抢着投。”如果按照市场预期的今年上市公司平均10倍的市盈率计算不难发现,不少过去两年间投资了项目的投资人很可能面临得不到回报的风险,有些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因为买的价格太高,而退出的成本又高出了买入价。”
刚刚从美国硅谷回来的凯鹏华盈中国基金创始人及总裁合伙人汝林琪表示,行业洗牌不可避免。“目前美国的VC数量大概是中国的3至4倍,也就是三四千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将比现在减少一半以上。”汝林琪指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VC也难以独善其身,“出现行业性的洗牌和减少是必然的,只是情况或许没有美国的那样严重。”
“毫无疑问,2009年将是投资人纷纷转向并购的一年。”颜漏有,常年奔波于、上海两地的德勤中国全国客户及市场主管合伙人,在索菲特酒店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如是说。
这位拥有丰富的企业并购重组与上市经验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IPO不再是投资人最为青睐的一条退出通道,“因为金融市场的环境究竟会坏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在信心得到恢复之前,并购重组的方式将取代IPO成为市场的主流”。
颜漏有的这一观点恰恰与不久前银监会开闸并购贷款的政策不谋而合。
12月10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其目的就在于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从而减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实际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并购重组被提上日程早已众所周知,缺的只是一个捅破窗户纸的机会。
盲目“追高”遭巨亏
“还在等,希望市场能够尽快回暖。”记者就其项目退出情况采访了几家风险基金投资人,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而对于今年以来普遍遭遇项目价格“买高了”的情况,他们都避而不提。
然而,单凭市场回暖就能将此前的亏损弥补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因为按照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的说法,实际上不仅2008年,早在2006年,很多投资人就已经“赚不到钱了”。
“大量的资金涌入加上好项目奇缺,一些公司漫天要价导致项目价格虚高的情况可以说司空见惯,市盈率高达几十倍的并不少见。”倪正东如是说,可正如俗话说的“买涨不买跌”,在国内并不成熟的风险投资领域,价格再高的项目也不乏投资者追“高”。
“其实2006、2007年进入的项目几乎相当于在股市的5000点买入,走运的是,他们还有机会在6000点的时候卖出。”不过,对于大多数的投资人和企业来说,这个机会仅仅是昙花一现,根本来不及反应。
而国内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经理则坦承:“其实我身边就有不少同行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高位进入,他们投资的项目听说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保本都很困难。”
上述人士表示,如今来看,只要是市盈率高于8倍以上拿的PRE-IPO项目,都有亏损的风险,“但是在去年的牛市之下,别说8倍,十几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都还是大家抢着投。”如果按照市场预期的今年上市公司平均10倍的市盈率计算不难发现,不少过去两年间投资了项目的投资人很可能面临得不到回报的风险,有些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因为买的价格太高,而退出的成本又高出了买入价。”
刚刚从美国硅谷回来的凯鹏华盈中国基金创始人及总裁合伙人汝林琪表示,行业洗牌不可避免。“目前美国的VC数量大概是中国的3至4倍,也就是三四千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将比现在减少一半以上。”汝林琪指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VC也难以独善其身,“出现行业性的洗牌和减少是必然的,只是情况或许没有美国的那样严重。”
转向并购重组
“其实IPO退出难不仅仅是今年,即便是在2006、2007年的牛市,又有多少投资人能够退出实现利润呢?”兰馨亚洲投资集团执行董事李基培一针见血地指出。7月30日,由兰馨亚洲和晨兴联合投资的正保教育登陆纽交所后,首日便跌破了发行价。
与正保教育遭遇相同,10月,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投资的人和商业(01387.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时,当日的交易价格仅报于1.1元,跌破了红杉资本入股时的价格,比招股价1.13元还低2.7%。而此前上市的分众传媒、航美传媒等中国传媒概念股,今年以来的价格更是下跌近80%。
至今为止,仍然有不少项目上市几年后依然难以退出资金,“恐怕会有超过50%的资金无法实现退出,亏损退出或是跌破成本价的也不在少数。”李基培指出,“在目前情况得不到好转的情况下,并购显然比IPO更加可行。”
李基培的这一说法几乎得到了大部分投资人的赞同,“在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IPO退出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并购重组或股权回购将成为未来的主基调”,国内一家VC的合伙人如是说,“与IPO相比,即便谈判的过程长一点,但是并购一旦能够成功,那么投资人就能够立即拿到资金。”
“过冬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被冻死,这样才可能迎来春天。”倪正东告诉记者,根据清科集团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30日,中国市场共发生了60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与VC、PE相关的并购有19起,总额比去年有了显著的增长,显然,在上市渠道受阻的情况下,VC、PE已经开始将通过并购退出获得回报作为自己的一条求生之路。
几乎没有悬念的是,“在下一个IPO高峰期到来之前,无论是项目的并购数量还是金额都会保持高位的增长,2009年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z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