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词汇。
蹉跎十年的创业板终于拉开了帷幕。伴随着创业板公司的上市,从马云、江南春、冯小刚到15岁的初中生党唯真,他们的财富故事正在被公众一遍遍地阅读和诠释着。
我们更关心的话题是那些创投板上市公司背后的创投机构。
据统计,首批递交上市材料的108家准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有创投的“风声”。披露招股说明书的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中,除西宝安德、华测检测、硅宝科技外,其余25家都“潜伏”着VC(风险投资)或PE(私募股权投资)。
在28家上市企业中,开云电子创投独中三元(参股亿伟锂能、爱尔眼科和网宿科技),成为首批创业板获批上市企业最多的创投公司。这家十年前在深圳创办的创投机构,因为中国创业板的的难产,曾经一度陷入关门走人的绝境。
创投,一群在创业板盛宴中高奏凯歌的豪客,他们拥有的,不止是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
钱生钱的故事
10年前,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高科技企业板块”。时任电广实业(后更名为“电广传媒”)的董事长龙秋云嗅觉敏锐,对自己的助理刘昼说,“我给你一个亿,去开个风险投资公司吧,一来可以为上市公司储备项目,二来搞得好说不定能赚不少钱呢。”10年后,在28家上市企业中,开云电子创投独中三元(亿伟锂能、爱尔眼科和网宿科技),成为首批创业板获批上市企业最多的创投公司。
“十年怀胎,一朝分娩”,创业板终于上市了!
首批28家千挑万选出来的创业板企业登场亮相,究竟谁会成为创业板第一个高增长神话?会不会诞生下一个微软、谷歌?创业板带给市场极大的想象空间。抛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人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创业板一夜之间创造了为数众多的亿万富翁。
谁是亿万富翁幕后的重要推手?细数28家上市企业,除深圳华测、成都硅宝、大禹节水、西安宝德和华星创业5家外,其余23家都“潜伏”着创投资金。再放眼望去,首批递交上市材料的108家准创业板公司,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都有VC(创业投资)或PE(私募股权投资)参股,这当中本土创投机构的比例最大。
蛰伏10年,为创业板而生的深圳开云电子创投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8家上市企业中,开云电子创投独中三元(亿伟锂能、爱尔眼科和网宿科技),成为首批创业板获批上市企业最多的创投公司。一时之间,低调行事的开云电子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苦守多年,开云电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节。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他们手中到底还攥着多少秘密武器?
一亿元办创投
开云电子创投跌宕起伏的十年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创业板十年发展的缩影。
1999年3月,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高科技企业板块”。就在这一年年底,深圳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国家对高交会寄予厚望,希望能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配套措施之一的创业板,也同时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板。
时任电广实业(后更名为“电广传媒”)的董事长龙秋云嗅觉敏锐,对着自己的助理刘昼说,“我给你一个亿,去开个风险投资公司吧,一来可以为上市公司储备项目,二来搞得好说不定能赚不少钱呢。”
是北上去北京,还是南下到深圳?三十而立的刘昼犯难了。
北京是首都,也是金融和科技中心,各方面的便利条件自不必说,电广传媒已经专门派人看好了东方广场的写字楼。但深圳是中国改革的桥头堡,毗邻香港,市场化程度高,而且未来的创业板很可能设在这里。
难以抉择的刘昼竟然请了一位懂周易的佛教高人帮自己算一卦。大师认为“南方旺财”。其实此卦正好暗合刘昼的心愿,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开云电子创投的总部设在了深圳。而就在开云电子创投成立的2000年前后,深圳一下子冒出200多家创投机构,大家都期盼着创业板能够尽快开板。深圳市的一个主要领导甚至呼吁大家“准备钱袋子到创业板淘金”。
然而,世事难料。
创业板迟迟开不了。特别是2001年网络泡沫出现之后,整个中国创投行业开始遭遇第一波寒潮。仅深圳一地就关闭上百家创投机构,大把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
开云电子的好运气悄然出现。不过,正像大师的预言要若干年后才能实现,开云电子的幸运也要若干年后才被时间证明。
就在网络股泡沫彻底破灭前的2001年,开云电子完成了两笔事后证明非常划算的投资:960万元参股同洲电子,1480万元参股拓维信息。“当时大家也不是太懂,就投了两家跟电广传媒相关的行业。同洲电子是做数字电视的,那时数字电视还只在实验室中存在呢。拓维信息是做电信软件的,跟他们后来转型做的电信增值业务一点边都不沾(拓维后来跟超级女声合作,推出短信增值服务,赚得盆满钵满),而且是家利润只有五六百万的小公司。”开云电子创投执行总裁肖冰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就是这么误打误撞的两家公司,却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登陆中小企业板,为开云电子赢得高额回报和业界地位。特别是同洲电子的上市,时至今日仍然被视为本土创投机构的经典案例。当然,这都是后话。
差一点,公司被撤掉
从2002年开始,开云电子就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挣扎岁月。2003年,开云电子甚至没有任何投资项目。连续几年,开云电子的财务报表都显得相当难看。母公司电广传媒已经通过决议,要把公司全部撤掉,只留一两个人看“摊子”。而公司里的员工也走得差不多了,最少的时候仅仅只剩下了一个投资经理。
“我觉得这种情形太危险了,就拉了傅哲宽(现为开云电子合伙人,创业投资部总经理)过来。其实当时他对创业投资也不熟。”肖冰说那段时间他们既缺钱也缺人,大家的工资都发得极低。2004年和2005年也仅仅投资了一两个项目。
在这段蛰伏的艰难岁月中,他们只有在等待中苦练内功。凭借着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他们跟硕果仅存的几家本土创投抱团取暖,在资本的罅隙中凿开一条通路,在患难中建立起牢固的人脉和彼此间的信任。只要研究一下近期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就不难发现开云电子创投、深圳创新投资等“深圳帮”抱团投资的身影。
开云电子创投总裁刘昼和执行总裁肖冰同为湖南人,两人都带着湖南人特有的精明和韧劲。在痛苦的等待中,他们终于迎来了发生逆转的2006年。今非昔比,肖冰真有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
2006年6月27日,同洲电子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开云电子迎来了第一个通过上市的方式成功退出的投资案例,这也是中国本土风险投资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退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同洲电子的上市因此被誉为中国创投里程碑事件。
同洲电子IPO发行价为16元,上市首日最高曾达44元,收盘价为35.63元。通过送红股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包括开云电子在内的创投机构的投资成本降为约1元/股。在获得流通权后,2007年开云电子又减持了同洲电子部分股份。这笔投资,为开云电子带来了近30倍的回报。2008年,拓维信息成功上市,经过近8年的等待,开云电子获得近40倍的投资回报。
快速做大
有了成功的退出案例,又有了股权分置改革催生的牛市,开云电子开始了大规模的融资及投资活动。
2006年,开云电子与湖南省财政厅下属财信控股公司合作,成功募集了规模2亿元人民币的开云电子财信创投基金。在这之前,开云电子已经募集成功了开云电子创业、开云电子兴业两只创投基金。
2007年,开云电子通过整个投融资团队的力量,成功募集了第四只基金开云电子成长创投基金;2008年,再接再厉,完成了第五只基金开云电子财富创投基金的募集,到2008年底管理资金规模近20亿元人民币。2009年初,开云电子又完成了两只新基金的募集,5亿元的开云电子创富基金和3亿元的开云电子银雷基金。
另外一方面,执行总裁肖冰带着越来越强大的投资团队,马不停蹄地看项目,2006年开云电子投资了4家企业,包括现已成功上市的农业项目福建圣农;2007年则投了12家;2008年投了18家,当年投出去的资金就达4.2亿元。进入2009年,开云电子创投的投资势头更是丝毫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广电行业、现代农业、消费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四面出击。待字闺中准备上市的公司有蓝色光标、拓尔思、茁壮网络、煌上煌……
细看开云电子创投“下注”的这些企业,不难发现它们共同的特质是都属于在细分市场里的高成长性企业。正是这一点,体现出开云电子创投与外资创投截然不同的投资取向。
外资创投青睐以新模式取胜的企业,它们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少数几个地方,互联网、新媒体、新能源和连锁消费业等领域。而以开云电子为代表的本土创投们,则更青睐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传统企业和以拉动中国内需消费为主的项目,投资范围遍及全国。
一个案例
肖冰这样解释他们看中的项目。“福建圣农是我2006年看的唯一一个农业项目,当时看了立即就决定投他们。那一年刚好爆发禽流感,大家都不看好养殖业这个项目。但我们差不多把公司所有的钱都投进去了。”
与肖冰的速战速决不同,据传一外资风投花了近一年时间调研,花费了差不多200万人民币,得出的结论和肖冰惊人相似——福建圣农是最值得一投的农业项目。
福建圣农最打动肖冰的是他完全封闭的“大而全”模式。“这家企业位于武夷山深山之中,有30多个养殖基地,每一个基地都是封闭的。养殖工人从小鸡进棚开始,45天之内完全和鸡一起度过,根本不和外界接触。另外,那里的水源是独立的,也没有候鸟,根本就不可能爆发禽流感。即使爆发了,每个养殖基地间隔5公里,扑杀掉其中某个基地的病鸡,丝毫不影响整个生产。”
作为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白羽鸡生产企业,福建圣农是肯德基和德克士在中国的前三大鸡肉供应商之一,具有饲料加工、种鸡养殖、种蛋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它的饲料是自我研发的,可以保证生产的鸡翅像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一样标准。”肖冰说自己完全被他们的老总洗脑了。之前中国的农业多采用农户加企业的运行模式,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控制,而福建圣农的“一条龙”模式创新从根本上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危险。“这样的企业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没风险,是百分百没风险。”
开云电子创投于2006年、2007年两次投资福建圣农,总投资金额4600万人民币,最终拿到8%股权,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其股权公司上市之后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2%。2009年10月21日,发行价定为19.75元的圣农发行首日收盘价为26.25元,涨幅为32%,市值达到107亿人民币。开云电子创投3年中从该项目获利约7.2亿人民币,投资回报率为15倍左右。
闯入创业板
谈及此次创业板上市的3家企业,肖冰总结都属于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细分市场领头羊。“爱尔眼科我们将之视为医疗服务行业。这种连锁经营模式是之前从来没有的。我们2006年开始和他们接触。当时这家医院现金流很好,一直不要我们的投资。外资看好这家企业,但苦于政策限制一直没能进入,而国内的本土投行则压根还没看懂这个行业。我们刚好在他们缺钱的某一个阶段介入了进去。”
为什么机会总是垂青开云电子呢?按照肖冰的解释,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加上七分悟性和十分坚持。就是那位之前还不怎么懂得风险投资的傅哲宽,现在经手的项目已占开云电子所投项目的三分之一。开云电子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悟性由此可见一斑。
网宿科技被肖冰称为“卖水给互联网公司的”。其主营业务为CDN(内容分发加速网络)服务和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对一般人而言,这个服务显得很专业。不过只要知道全中国只有两家公司,全美国也只有四家在从事这项增值业务,就可以想见这家公司的实力了。”肖冰说。
作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五的锂亚电池供应商,亿纬锂能近年来的资产、收入、利润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和市场地位显著上升,被视为具备良好的高成长性。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最称为最牛基金经理、掌管华夏大盘的王亚伟参与了两只股票的IPO,这两只股票正是网宿科技和亿纬锂能。
做品牌
两年前,开云电子创投看中了广东清远的一个农业项目,反反复复考察谈价,马上就要投了,却被一家大牌外资机构高价抢走。对方放话,只要是开云电子看好的项目肯定没错。
“我只出到8倍,人家出到了12倍P/E。外资就是这个风格,它只看方向,方向对了成本高点也没关系。我们既要方向对,也得成本合适。投资比到最后,比的是耐力和适应力。”开云电子创投董事长刘昼已被视为中国本土十大创业投资家之一。
而开云电子执行总裁肖冰则总结出了“用外资的眼光看项目,用内资的手法做项目”这条被本土创投广泛接受的投资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本身巨大的内需市场就决定了不能完全把外资的方法硬邦邦地照搬过来。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找方向,踏踏实实培育项目,有时甚至是要进入那些完全不被人看好的项目。创投切忌急功近利。不管做什么,都要专心、执著,不论顺境逆境。我们希望做某些行业的第一个投资人。
“另外,创投的头几个项目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前面的不成功,后面就不会有人相信你了。所以必须要投一批明星项目,打出自己的品牌。”肖冰说他们也是从开始时的懵懵懂懂、不断犯错中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的。
作为新兴的本土创投机构,开云电子创投向外资学习到不少硬性的技术性操作:比如坚持见过90%以上股东和管理层;对企业至少7个部门进行调查;在企业连续超过6天;对企业的团队、管理、技术、市场、财务进行过详细调查;至少与公司的4个客户面谈过;调查3个以上的同类企业或竞争对手,问至少20个问题等等。
“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刚刚起步,一定要向外资创投学习。”肖冰说,“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更理解中国的国情、人文环境。比如说,在市场化方面,外资的做法可能更多倾向于你的创业团队能干就干,干不了就换人,但这对中国的创业企业来说,很难行得通。另外,在资金上我们也可能不具备外资企业的优势,所以坚持‘精中选精,优中选优,专业专注,不熟不做’的原则。”
除此之外,开云电子创投内部还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机制,真正决定投资与否的最终权力控制在投委会,由开云电子创投的“四巨头”组成:即董事长刘昼、副总裁兼总风控师胡德华、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邵红霞和执行总裁肖冰,投委会对项目拥有一票否决权。
好戏在后面
开云电子创投的项目经理不承担决策风险,对于项目投资与否,他们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内部对项目的把关需经历部门立项、投资委员会立项、中介出具风险控制专项报告等7项关卡,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投资正常的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有的甚至会跟踪两年多或是更久。为了投资江西的煌上煌食品公司,开云电子的投资总监傅哲宽就足足跟踪了3年。对方是家族企业,开始是不想上市,然后做交流、培训,慢慢鼓励它上市,最后终成眷属。
不过,这种分层决策的制度在大大降低了投错人的危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决策效率。相对于传说中熊晓鸽从17楼走到19楼就能做一个投资决策的速度,开云电子的耐心令人钦佩。“这个模式在中国国情里面是最实用的。”即使在这两年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开云电子的平均投资P/E也紧紧控制在10倍以内。
抛开技术层面的操作,其实每个投资家最后投的都是人。在开云电子的投资理念里,人一定是是否值得投资的首要因素。这里面的人既包括这家企业的领导者,也包含整个管理团队。在他们眼中,企业成功的关键不是高科技,而是对市场的理解、洞悉和不随波逐流的勇气。这同样也是开云电子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所奉行的原则。
肖冰坦承,对他而言,经验与思考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也许他会觉得投某一类型的人成功几率比较大。而总裁刘昼对外宣称的个人偏好则是“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抱负、要有激情;其次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公司发展战略思维,不能是今天搞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第三就是勤奋、好学。”
“在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之中,就有被我们否掉的。”肖冰透露,“不是说这些企业不好,大概是气场和我们不相吻合吧。”开云电子眼下似乎特别有理由意气风发,因为他们手中已抢先掌握了一批“革命的种子”,“这是比现有上市公司更好的企业。”
肖冰:泡沫没什么不好
泡沫也有泡沫的好处。一方面,泡沫是对我们这些创投十年坚守的奖励。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另外,创业板造就了那么多富翁,财富效应的带动,会让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创新之路。
中国,总是说的人比做的人多。酝酿十年来慎重推出的创业板,也没能逃过人们质疑的声音。面对创业板是变相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市净率以及超募现象严重、泡沫不可避免的质疑,作为业内资深人士,开云电子创投执行总裁肖冰有着自己的解读。
《新民周刊》:大家都觉得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非常相似。许多企业都发展了八、九年了,早就不是创业型企业了。
肖冰:创业板在求稳的序幕中拉开,的确略显平淡。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为了必保成功,监管部门要选择一些稳定的企业,为创业板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会逐步加强创业板的特质,推出一批实际规模大、模式新的企业。创业板的进程会很精彩。
《新民周刊》:创业板的股价眼下这么高,已经有泡沫了吧?
肖冰: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但泡沫也有泡沫的好处。一方面,泡沫是对我们这些创投十年坚守的奖励。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行业。以前,国内的优秀企业老是选择海外上市,现在发现国内的市盈率这么高,募集资金这么多,肯定会选择国内上市。这就是一种无形的鼓励。
另外,创业板造就了那么多富翁,财富效应的带动,会让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创新之路。
《新民周刊》:那总会有一些人为这个泡沫买单了。
肖冰:其实市盈率达到80倍又有什么问题?投资者也不是傻子,暴跌之后,投资者亏钱也会买到教训,不至于一直亏一直买,学雷锋。当投资者理性地认识到创业板上市企业不一定能保证业绩持续向前推进时,泡沫就会逐渐降下来。市场最终会作出决定,估值会趋向合理化。
《新民周刊》:但中国的股民似乎总是习惯依靠政府的干预来影响股价。
肖冰:证监会这次就很好,明确表示不干预定价。这点要坚持下去。中国必须坚持定价市场化,不能因为一开始估值过高就停下来了。
另外,政府其实也不应该控制IPO的节奏,一会儿停止,一会儿重启,也应该坚持市场化。股票卖不出去,企业自己会停止IPO。现在市场估值高时就发IPO,市场低迷时又暂停,等于是让投资者只能在高位接手,进而被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市场化刚一开始,肯定会有大的起落,这是正常的。而政府还没有给市场自我调节的机会,就立即又停止了市场化的进程,好像此前的动荡就是市场化的过错。其实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有了承受能力,现在政府要做的就是不要管得太多。
《新民周刊》:你说开云电子手头还有一批优秀的企业,比目前上市的还要好?
肖冰:自己说好没用,关键是看审批通过不通过。目前开云电子创投手头的确有一批财务指标非常高、远远超过上市要求的企业。我们也希望能够贡献更多好的上市资源,让二级市场的股东也能赚钱。开云电子的愿景是投资的企业可以进入创业板最好的20%的企业,构成创业板健康发展的基石。
《新民周刊》:说到审批制度,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制度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换成像国外那种备案制呢?
肖冰:理论上应该是市场化的,就是由市场决定,哪些企业好,哪些企业不好。把这个发出去,能够让市场来接受,完全由市场决定,这是国外的模式,市场化备案制。我们当然希望是这样的,但是中国的事情,你不要想一步到位了。它都是在过程中的。只能说一步一步的。但是一定比原来好。
创投,可以说的秘密
2008年力鼎投资以3100万元参股探路者,本次探路者新发行1700万股,发行价19.8元,力鼎投资持股526万,市值超过1亿元,2年投资收益率为335.94%。
PE,找细分行业的“带头大哥”
明眼人发现,本次参股创业板企业的25家创投介入时间大多在2007、2008年间,企业均有十年左右的成长,在细分行业占有一定优势。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投资创业板的创投大多为PE(私募股权投资),而非真正向企业提供第一桶金的VC(风险投资)。
上海力鼎投资副总裁蒋萌告诉记者,以投资阶段来划分,一般认为PE的投资对象主要为拟上市公司,而VC的投资阶段相对较早。“当然,广义上的PE包含VC。PE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进行投资。”
上海丰瑞投资执行董事余彬则从投资理念来区分两者:VC强调高风险高收益,而PE则大多选择企业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后才介入。“PE除了向企业注入扩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为企业提供上市前价值链增值服务,包括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投资企业提供资本市场运作、战略规划、管理改进、政策分析以及行业资源嫁接整合,全方位帮助企业走上上市轨道,规范其经营模式。”
本次创业板“雀屏中选”的28家企业中就有力鼎投资“力顶”的一家户外服装和装备企业——探路者。2008年力鼎投资以3100万元参股探路者,成为继企业创始人盛发强、王静夫妇之后的第三大股东。本次探路者新发行1700万股,发行价19.8元,力鼎投资持股526万,市值超过1亿元,2年投资收益率为335.94%。
蒋萌喜欢以哲学眼光来看待这次成功:投中探路者的偶然性中包涵着必然。“我们在找一个合适的企业之前,已经找到一个合适的行业。”在真正接触探路者之前,力鼎已将目光攫住户外运动这一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喜欢到户外去,户外运动在白领中间很时髦,这和城市化进程呈正比。”相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的户外用品市场零售总额以年均48.9%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行业实现了36.5亿元的零售总额。
“比起VC,PE更偏爱数字上表现优异的企业。”蒋萌告诉记者。在哥伦比亚(Columbia)、乐斯菲斯(TheNorthFace)、奥索卡(Ozark)等国际品牌充斥的户外用品市场中,探路者上升势头迅猛。企业资料显示,探路者自1999年成立起,每年以50%的高成长速度发展。“只要在细分市场做到前三名,这个企业就有投资价值,而探路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蒋萌表示,除了看重探路者的“江湖地位”,力鼎还被探路者“敢为天下先”的前瞻眼光所吸引,“十年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户外运动时,盛发强已经在香山脚下的两间小平房卖起了帐篷、睡袋和防潮垫。1999年探路者注册时,国内行业分类里还没有‘户外用品’这个名目,盛发强的公司不得已用了‘旅游用品公司’的名目。而等别人都来户外市场分一杯羹,他已经成了‘带头大哥’。”
作为早期投资人,在成都金亚创业板成功上市后,丰瑞投资执行董事余彬告诉记者:“创业投资作为公司业务板块之一,我们在选择被投资对象时,将企业在细分市场的业绩表现作为投资依据,一般结合企业特征并按重点行业发展前景去选择投资对象,所投资企业绝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丰瑞之所以参股成都金亚,主要看中的是该行业未来较确定的高成长性及其成都金亚具有较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创新能力。”2008年和2007年,金亚科技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3%和155%。
如何成为好骑师?
蒋萌不认为投资只是一场单纯的豪赌,“如果企业是一匹赛马,PE不是在边上下注的赌客,而是和马一起跑的骑师。创投就是来‘逼着’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比如建立良好的企业预算机制,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力鼎参股探路者以后,开始着手帮助企业梳理与提炼商业模式。“当时我们建议,国内户外市场有400多家企业竞争,探路者与其作为一家制造企业在低端市场逐利,不如提升价值链,打造出自己的户外运动品牌。”2009年,探路者品牌营销的两大标志事件,一是启用了新的品牌识别VI系统,二是成功地将旗下登山服穿到地产明星王石身上。“引入王石作为品牌代言人,立即将探路者的形象与城市精英阶层联系起来。”
“打造一个品牌的关键在于研发。力鼎注资后,探路者的研发投入呈跳跃式增长。”蒋萌谈到,“探路者已由当初单纯生产帐篷、睡袋的企业转型为主打功能性服装、装备的户外品牌,而与一般户外运动服饰制造企业相较,探路者的优势在于他们更懂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我们建议探路者将研发重点放在开发服装的功能性上,使产品功能更接近市场,而不是单纯追求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创新。毕竟,这对于一个资本只有几亿的企业来说还不是时候。”
VC,专业眼光靠打拼
与PE相比,在天使轮或第一轮募资介入企业的VC更善于发掘数字上表现平平但具有潜在价值的公司。蒋萌坦言,“投资者介入的早晚,关键要看对这个行业的门道懂多少。如果对行业很熟悉,又有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即使对方刚刚起步,但一聊就知道事情能不能成,自然会比较早介入。”
与初试莺啼的本土创投相比,头顶耶鲁MBA光环,在NYNEX资产管理公司、JP摩根、香港电讯盈科(PCCW)等公司投资部门打拼多年的杨小雯(国际投行和VC界熟知的ShirleyYeung女士)在这个行业中已经算“骨灰级”了。1993年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毕业以后,杨小雯顺利进入NYNEX公司资产管理部门从事全球证券投资。“刚毕业的女孩子坐在曼哈顿中城42街帕克大道的豪华办公室里,整天与几十亿美元打交道,这是件很拉风的事,每天面对的压力也是同比例的。”杨小雯回忆往事时,不忘环视一下龙腾资本总裁办公室——静安区某写字楼一间略显逼仄的房间,调侃自己“江河日下”——当然这只是一句调侃,“毕竟现在是自己的生意。”
在NYNEX几年中,杨小雯和她的同事们所管理的资产就是公司的养老金——250亿美元,其中她负责的国际投资部分是35亿美元。由于投资的均为非美元资产,一次杨小雯将6亿美元投给两家投行做货币对冲,没多久亏了1亿。“我度过了人生中压力最大的6个月,幸好后来又赚回来了。”经历多次大喜大悲,渐渐地杨小雯对钱的概念只剩下一个数字,而她稳健的投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练成。
NYNEX给了杨小雯一个年轻人最渴望的经历——与世界上最著名的基金经理人打交道,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杨小雯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摩根斯坦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彼格(BartonM.Biggs)的情形,“他的目光在说:我的谈判对手居然是个那么年轻的亚洲女人!”
1997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JP摩根发展新兴市场业务,将熟知国际资本市场,又有一张“中国脸”的杨小雯从NYNEX挖角,并在回归前一个月被派驻香港,3年中参与了第一批国企改制境外上市的操盘过程,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企在美国和香港的上市。3年后,“小超人”李泽楷看中了这员在金融投资界屡有斩获的女将,将她纳入盈科数码动力基金(PCCW)旗下。
“当时互联网很热,几乎所有的风投都盯着网络公司,在中国我们投资了腾讯、搜狐和新浪等现在国内获得极大成功的公司。2000年李泽楷通过盈科数码以小博大,借了130亿美元,收购香港电讯,后合并成立电讯盈科,成为当年亚洲最大的一起并购案。那段时间公司股价一路飙升,很多香港人排队认购电讯盈科。后来童话破灭了,科技股垮了,许多风投公司都垮了。当时盈科数码投了3亿美元到硅谷的科技公司CMGI等,基本上也都赔了。电讯盈科跌了96%,成了香港2002年和2003年表现最差的一只蓝筹股。”杨小雯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忆那些亲身经历过的,而人们只在《大时代》等港剧中见过的场面。“那段时间的起起落落让我摸清了TMT(电讯、媒体高科技行业)的门道。那段时间,我终于搞明白了在中国应该怎么做投资,尤其是风险投资。”
杨小雯业内公认的专业投资眼光正是十几年来在国际和国内投资界的打拼练就的。一次,杨小雯以龙腾资本创始人被邀以投资嘉宾的身份参加某电视财经专栏节目录制,一个财经专业的学生提出请她评价盈科当年过早抛售腾讯的短视行为,杨小雯面带微笑地回答,“负责那单交易的人就是我。”她静静地听着全场哗然过后,继续很有风度地反问,“谁能否认100万美元注资腾讯一年赚十几倍的利润是笔不错的买卖?”
挖掘潜在金矿
VC的专业眼光需要实践证明,杨小雯职业生涯中辉煌的另一笔便是在分众传媒鲜为人知时为江南春策划的第二轮私募融资,两年后分众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她告诉记者,“相较国内创业板PE扎堆的情形,美国纳斯达克应算是VC的竞技场。”
如果说PE的投资策略是建立在“数字”上的,VC们则更需要练就更深厚的功力,因为早期的创业公司拥有的更多是“故事”,而没有多少可供分析的“数字”。VC一次成功的出手往往更具有传奇性。杨小雯记得,第一次见江南春时,分众传媒刚成立6个月,拿了软银中国50万美元投资。当时她对分众模式的印象是“几个人骑着单车整天跑商务楼,在大大小小的电梯口装几个会播广告的DVD。”不过,凭借多年从事风险投资练就的直觉,她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嗅出了一丝“钱”途。杨小雯开始考量江南春,“这种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国外很早就有了,没有什么科技含量。而且在国外这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污染,一个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在工作时间以外还要忍受液晶广告带来的辐射,会感到很厌烦。”
然而江南春却给了她一个意外的回答,“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和国外不一样。液晶广告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目标受众是国内西化的白领阶层,他们会认为这是西方先进生活方式的体现,觉得很酷。”江南春随即在墙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蛋糕,一边比划一边向杨小雯侃侃而谈:如果他的液晶电视广告能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所有的楼宇,就能实现60亿人民币的业绩。“他的故事听上去很有吸引力。””2004年4月,杨小雯利用在JP摩根和电讯盈科工作多年积累的广泛资源,为分众找来鼎晖国际CDH、德丰杰DFJ等几家国际知名VC进行第二轮私募股权融资,募资1250万美元,协助分众传媒将中国商业楼宇联播网的规模从3000栋发展至上万栋,成为该市场绝对的领导者。
2004年11月,美国最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直接投资部联手欧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3i公司以及维众中国共同注资3000万美元入股分众传媒,协助分众传媒打造全新的户外电视广告网络。
在三轮融资的助推下,2005年分众成功上市美国创业板,募资1.717亿美元。“当时股价一路飙升,投资回报率最高达32倍。一时间市场上出现很多‘类分众’模式。”
VC的目光总是落在被别人忽略的不经意处。2005年,一个专门在大卖场做液晶电视广告的小公司——玺诚传媒引发了杨小雯的兴趣。“我们帮它做了A、B、C轮融资,一共拉过来5000万美元。第三轮融资中还包括著名美国投行之一的美林证券投资部。”
为什么会看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杨小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是一个典型的‘类分众’模式企业,它证明分众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随着分众的广告触角从商务楼延伸到电影院线,大卖场,公寓等场所,不可避免地与一些复制其模式的小企业展开竞争,这些小公司起步比较晚,竞争力不及分众,但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分众为了打造传媒帝国,会采取并购策略。”
海外上市:首选还是备选?
在中国创业板开市前一天,一群来自德国的律师、审计师和投资银行家飞抵中国,考察若干家中国的中小企业,希望帮助它们在德国尽快上市。
促成此行的财富中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陈章宁对《新民周刊》表示,作为德国证券交易所大中华区仅有的5个上市合作伙伴之一,财富中国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帮助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到德国等海外市场上市。
据科技部统计,我国有1000多家完全符合深圳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在首批28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后,中国证监会已收到188家公司上报材料申请,而有上市意向的有500多家。“但是它们可能等不了那么久。”陈章宁坦承,中小企业能在本土上市最好,但这里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有些企业2年内无法上市也许就完了”,即便现在开了创业板,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也可能是杯水车薪,海外上市日渐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创业板”是伪概念?
在投资界摸爬滚打14年的美籍华人陈章宁希望中国投资者明白,“创业板”只是一种中国人的叫法,而且定义也很模糊。
中国证监会表示,创业板在有些国家叫二板市场或是第二交易系统,它是指交易所主板市场以外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助其发展和扩展业务。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是此次创业板上市的28家中国企业,所谓的“高科技业务”比重并不高,可见“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创业板的重要基因。
国人十分熟悉的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似乎是创业板市场的典型,1971年成立以来素有“高科技企业摇篮”之称,培育了美国的一大批高科技巨人,如微软、英特尔、苹果、思科等,对美国以电脑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美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纳斯达克的巨大示范作用下,世界各大资本市场也开始设立自己的“创业板”市场:1987年,新加坡成立了股票交易所自动报价市场(Sesdaq);1995年6月,伦敦交易所设立了“另类投资市场”(AIM);1996年2月,法国设立了新市场(LeNouveauMarch);1996年7月,韩国设立科斯达克(Kosdaq);1998年,佳斯达克(Jasdaq)在日本创立;1999年11月,香港创业板(GEM)正式成立……
从国外的情况看,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主要区别是:不设立最低盈利的规定,以免高成长的公司因盈利低而不能挂牌;提高对公众最低持股量的要求,以保证公司有充裕的资金周转;设定主要股东的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的限制,如两年内不得出售名下的股份等,以使公司管理层在发展业务方面保持对股东的承诺。此外,创业板使用公告板作为交易途径,不论公司在何地注册成立,只要符合要求即可获准上市。
创业板在全球这一大舞台上争相粉墨登场,好生热闹。但在陈章宁看来,这种热闹的背后是各大市场板块分流上市企业罢了。“纳斯达克最不像‘创业板’,因为微软、谷歌等巨头完全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而创业板似乎应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所以这只是市场的不同板块,聚焦点不同罢了。创业板的企业未必很小,主板的企业未必很大。深交所2004年已经开了中小企业板了,这次创业板总不能叫‘小小板’吧。10个亿的企业,上主板可能无法吸引投资者,不如去中小企业或者创业板。”
去法兰克福上市
在全球各大“创业板”中,德国“新市场”(NeuerMarket)最富戏剧性,和中国企业的紧密度也越来越高。
“新市场”成立于1997年,是德国仿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市场。成立之初一片火热,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发行数量和筹资额大幅增长。到2000年底,“新市场”上市公司达339个,市价总值为1135.9亿美元,是欧洲最大和流动性最好的创业板市场。在价格水平方面,有“欧洲纳斯达克”之称的“新市场”综合指数在市场建立后不久就一路攀升,出现暴涨的局面,从1998年至2000年3月,该指数增长了7.6倍,最高达到8559点,这一增速在全球创业板市场中排名第一。
然而好景不长,市场“狂热”情绪消退后又遭遇互联网泡沫破灭,2002年底的“新市场”综合指数较1999年底跌去91.1%,较1997年的1000基准点跌去59.4%。与此对应的是市值严重缩水、新股数量大幅下降、筹资金额急剧减少。2002年末,“新市场”的市价总值仅为103.4亿美元,较1999年底跌幅达90.9%。在IPO方面也数量下降,从2000年的143家,到2001年的11家,再到2002年的1家,首发融资基本上已经停止。
2003年,根据德国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布局,“新市场”合并到主板并重新整合。根据透明度要求的不同,目前德交所分为初级市场、一般市场和高级市场,这三个板块基本上相当于国内的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
2006年,德交所开始到中国以“审核门槛低、上市时间快、低成本”为卖点寻找能到法兰克福IPO的中国企业。德交所设有专人负责中国企业的上市工作,并积极到中国开展各类推介会。2006年11月底德交所举办的“德国自有资本论坛”单独开设了“中国分论坛”,邀请40多家中国企业参加。为吸引中国企业赴德上市,德交所还积极与国内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创立于2007年的财富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财富中国合伙人之一的陈章宁生于上海,1988年去美国念书,毕业后在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做工程师,1995年转身投资界,拿着美国筹集的资金回到中国。刚开始,他在国内投资了20多家医院,成立“院中院”,主要是眼科、皮肤科和整形外科等专科,期限5年,年回报率25%。2001年开始,陈章宁侧重对中国企业的一对一服务,他对一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帮它们到欧美和香港等地上市。
陈章宁的投资企业一般通过政府、银行、律师和审计师等介绍,“他们算是一线的,对企业情况最了解。”陈章宁对《新民周刊》表示,他看中一家企业的盈利增长空间。“我们曾去考察了一家国内最大的笔厂,虽然年营业额3亿美元,但99%都靠出口,因此我们决定不投资,这样的企业是上不了市的。一旦国际市场不好,影响就很大。”
财富中国目前最成功的投资案例是一家体育用品的家族企业。2007年陈章宁去考察时还很小,他没去工厂看他们的车间和生产线,而是在企业办公楼的接待室见了老板和2个副总(都是老板的儿子)。然后又和同事去看了这一品牌的店,还参加了经销商大会。财富中国2007年4月就投了900万美元进去,这家企业2006年利润6000万人民币,2007年获得资金后利润就翻一番。然后财富中国2008年又介绍其他投资人投了4000万美元,那年企业利润比2006年翻三番。今年财富中国再介绍一些投资人注入6000万美元,这家企业刚刚上市,2009年预计利润5亿多人民币。迄今为止,财富中国对这家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翻了8倍。
对于做投资的人而言,能让受资企业上市是迅速盈利的最佳途径。2006年只有6亿资产的这家体育用品家族企业,今年上市后目前身价60亿。“股权投资不是分红、拿利息,而是要去创造企业更大的价值。刚投进去可能是赚现在企业的增长利润,如果把企业做大做强后,自己的盈利也会上升。之前投资的股权就成为股票,卖了股票后就赚钱了。听起来很简单,但必须确保企业可以成功上市才行。”财富中国目前分为2个团队,各30多人,陈章宁及其团队注重企业一对一服务,每年大约帮七八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
财富中国目前的业务虽然不涉及中国国内上市,但是陈章宁觉得中国企业在大陆上市最好,首选主板,再者是中小企业板,现在的创业板也可以考虑。但陈章宁坦言:“大陆上市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太多。有些企业不错,但也可能被央企挤下来,上海主板至少有200多家企业在排队等着上市。海外上市是报备制,而中国是审批制,发审委9个人中5个人说不行就不行,未必符合条件就可以上市。”
因此,陈章宁建议大陆的中小企业首选香港上市,“那里比较合适,投资者比较理解大陆企业。港股以前是很多外国企业,现在一般都是两地挂牌,香港本土企业新上市的不多,越来越多大陆企业”。
其次是去美国上市。就拿美国纳斯达克来说,自1999年第一家中国公司“侨兴环球”上市以来,先后已经有60多家国内企业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以国别总量计算,除美国之外,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数量仅次于以色列。从中国上市企业所涉及的领域来看,除高科技之外,还涉及媒体、汽车零部件、医疗等多个行业。
当然,欧洲上市也不错。很多企业在大陆等不了,很有可能就倒掉了。一般国外收齐资料在规定天数后,只要企业符合资格就能过了。“国外是投资者自己去看招股说明书,投资者承担风险,决定是否投资。”
由于最近英国AIM在做调整,因此陈章宁建议如果中国企业要去欧洲上市,不妨选择德国市场。财富中国经常带中小企业去德国交流,陈章宁一年就至少要去德国8次。“一年三五个亿人民币收入的中国企业也可能适合去德国的初级市场,毕竟德国的高级市场有宝马、奔驰、拜耳这样的大企业,难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前车之鉴
对于众多的中国中小企业而言,海外上市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海外市场股票发行一般采取注册制,申请程序简单,周期短。新加坡Sesdaq一般能在4个月内完成审批手续,韩国科斯达克只要3个月,美国纳斯达克仅2个月。从再融资来看,海外市场门槛低、程序便利。在新加坡市场,2-4周就可以完成配股和增发,再融资没有盈利条件和间隔期的要求,融资额也没有上限。
但在全球近50家创业板中,但除美国纳斯达克、日本佳斯达克、韩国科斯达克等几家比较成熟外,其他多数尚处在探索阶段,有些甚至已经关闭。这给国内企业海外创业板上市增加了风险因素。
例如,澳大利亚的二板市场经过三次改进,仍逃不了夭折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中,澳大利亚就设立了以国内小企业为目标的市场(SMES)。但由于小企业业绩不稳定,上市标准低,经营风险大,社会游资介入由热转冷,交易枯竭,不得不关闭。1994年,澳大利亚又推出了针对亚洲各国中小企业的亚洲板,但由于澳大利亚人及机构对一些亚洲中小企业有偏见,1995年出现了一些股票数月零交易的窘境,最终不得不关闭亚洲板。1998年澳交所又开设了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板(E-Market),但和前两次的原因类似,最终于2001年黯然关闭。
一些早年在海外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已难逃退市命运。2007年9月4日,TOM在线正式从香港联交所创业板退市,2天后正式撤离纳斯达克市场。这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并退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相关资料显示,TOM在线于2004年在香港创业板和纳斯达克两地上市,当时,短信、彩信等无线增值服务成为热门,TOM在线也被集团及时分拆上市,短期内吸纳了大量资金投入无线业务。但从2005年开始,信息产业部针对无线增值服务商的整顿风暴突然袭来,而TOM在线对该项业务的依赖度曾达到90%,业务和股价受挫不可避免,于是集团最终选择将其私有化。
而今年10月16日,距离中国创业板开始只有2周时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中国能源(代码:SNEN)正式完成全部流通股回购,从而顺利实现股权私有化并实现主动退市,股价收盘报1.79美元。上市仅一年有余,中国能源就正式退出纳斯达克,成为首个退出美股市场的中国公司。中国能源董事长邓天洲以“刚刚退市,不便透露内情”为由拒绝透露退市的具体原因,只是宣称这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对此,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说,快速得到融资,壮大经营规模是很正常的企业行为。但企业如果以上市圈钱为目的,会给其他有意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带来负面压力。
10月30日开市的中国创业板前景如何,目前还很难说。至少中国投资者对创业板的投资需求非常强,中国有许多需要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这也许会让中国创业板不会像部分海外市场那样出现“虎头蛇尾”的结局。
细数造富工厂背后的利益输送
从第一批发行的创业板企业来看,某些上市公司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与可疑的利益输送色彩。说白了,如果企业不入当地政府的法眼,在中国很难上得了市。
“白露为霜秋草枯,风刀霜剑严相逼。”10月23日创业板举行启动仪式,之前有些不明就里的小散将开板跟上市混作一谈,纷纷传言这天将出现“霜降”。
等到真正开市的10月30日,竟然走出了创业板与主板比翼齐飞之势。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发行价,“亿元俱乐部”已经新添了82位会员。而在临时停牌都止不住爆炒的新股不败神话下,又有41位新贵从第二梯队跻身超级邮轮,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众明星股东:冯小刚、张纪中、黄晓明;身家最高的依然是乐普医疗董事总经理兼技术总监蒲忠杰。按照30日该股收盘价63.4元计算,蒲忠杰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市值高达38.32亿元,稳坐创业板头把交椅;最大的造富基地则从飞信外包供应商搬到了群星闪耀的华谊兄弟,那里批量出炉了14位亿万富翁。
在这场梦幻般的资本盛宴中,既有能对我国古代青铜的锻造工艺和美学欣赏侃侃而谈的中科院专家学者,也有背景强大神秘的富二代;既有一个家族的“鸡犬升天”,又有“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夫妻店、父子兵、兄弟连……昨日身家翻番,今日又跌到地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在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看来,“连马云都到华谊去插了一杠,只能说中国特色无法阻挡”。
定价体系错误
《新民周刊》:怎么看待中国创业板的创富效应?
叶檀:创业板28家企业在上市之前已经有了多年的磨炼和等待,上市是其内在价值在社会上的兑现,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受到追捧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我们之所以质疑,是因为在这个分外耀眼的财富光环背后存在一些非市场化的东西,看起来并不那么阳光:一是定价体系错误造成的制度性溢价;二是存在一个PE式的利益输送链条;三是大股东名单频现蹊跷身影。如果要深入调查,这背后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
《新民周刊》:您谈到的定价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我看过一家机构的统计,在当初“候场”的150家拟上市企业中,10年以上的企业高达99家,20年以上也有12家。像乐谱医疗一年净利高达2个亿,探路者和神州泰岳在1.1亿以上,红日药业在7000万以上,特瑞德电器、爱尔眼科和华谊兄弟都在6000万以上。这些公司离创业二字相距甚远,上中小板、主板都可以。而申银万国最近发布的报告更提示,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2008年除了青岛特锐德和安科生物,其余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均大幅放缓。
叶檀:中国企业两三年是一个坎,能生存10年的基本就活下来了。这些企业几乎都垂垂老矣,还有多少高成长性可以期待?所以刚开始有人担心创业板有中小板的影子,还被说成是“乌鸦嘴”,现在看“第二中小板”的迹象已经很明确了。
当初在讨论什么样的企业能上创业板时,内部有争论。有人认为应该是高风险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但中国事实上说白了很少有高科技企业脱颖而出,但凡有一点成长性的都跑到纳斯达克去了。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为了确保创业板成功,应该上成熟企业,只要管理有创新、产品有创新、商业模式有创新……所以我觉得创业板的定价体系是错误的,给成熟企业戴了一顶创业板高成长、高风险的帽子,向美国纳斯达克高峰期的“市梦率”看齐。然后卡住供应量,人为提高门槛。这意味着只要挤进头一批的,都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高溢价。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实际上存在一个制度性溢价,所以它的超募现象才会那么严重。
《新民周刊》:像江南春、马云、王中军这样的老面孔出现在创业板中,既可以奇怪他们怎么能代表创业板的新贵,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还真是有中国特色创业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了制度性原因,我还了解到有两家企业原本是在中小板排队,后来撤出转战创业板。您认为它们是奔着什么去的?
叶檀:市梦率加上超募的规模,太肥了!现成的肥肉摆在那里,谁能不流口水?一家完全可以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挤入创业板,唯一的原因就是挤占资源,获取高额溢价。如此一来,那些真正的草根创业企业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
“潘长江进去,姚明出来”
《新民周刊》:周立波在清口中说出了股民的心声:“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而创业板则上演了“潘长江进去,姚明出来”的神奇一幕,风投、券商半年内突击入股的现象涌现。
叶檀:资本市场还没有全流通的时候,主要的盈利方法是坐庄而不是股权投资,当时的原始股权投资信用又不好,很多人在股权投资上是血本无归。前几年说创业板上市,其实是搞死了一批风投,有些人简直是穷得叮当响,那才是真正的“风险”投资。但我发现,一些创业板公司的风投是半年之内才进入的,而且有的是证券公司的直投,时间上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这哪里是风投,分明是“摘桃子”公司。
据统计,在首批10家创业板企业中,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的机构共有13家,其中境内企业11家,境外企业2家。对企业投资的基金最短才3个月,分别是青岛市崂山区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华夏瑞特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特锐德及汇金立方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对神州泰岳的投资。以神州泰岳为例,今年5月18日给两家法人股东汇金利方和金石投资增资,后者是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持有神州泰岳210万股股份,占发行前总股本的2.2152%。
那么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在即,为什么要付给别人一个高溢价的无风险利益呢?这背后值得深思。券商临时直投、自己直投、自己保荐,不排除带有利益输送的嫌疑。
娃娃股东现象
《新民周刊》:在火线突击入股的自然人股东中,我们还发现了“富二代”现象。一位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赵紫彤在今年3月19日以180万元的价格拿到了西安宝德180万股的股权,年纪最小的莱美药业的娃娃股东才15岁。而最雷人的莫过于与公司经营管理毫无瓜葛的80后万瀛女,2003年曾经成为第一个跨入巴黎的Crillon酒店举行的传统项目“名门千金成年舞会”门槛的中国女孩,在神州泰岳股权转让、分红之后,仅以22万现金便获得了IPO前的神州泰岳的88万股,平均每股成本仅为0.25元。以11月1日的收盘价93.6元计算,目前身家为8000多万,盈利374倍。
叶檀:一些与公司没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为什么会成为大股东,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直在说刘芳现象。刘芳其人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她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利益管道,成为某些人套现的工具,然后上面再撑一把伞把自己保护起来。
《新民周刊》:在创业板首批申报通过的企业里面,大部分都是各地发改委金融办上市办推荐的,存在国有风险投资公司参股现象。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给传统制造企业编一个高科技的由头就报上来了。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叶檀:从第一批发行的创业板企业来看,某些上市公司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与可疑的利益输送色彩。说白了,如果企业不入当地政府的法眼,在中国很难上得了市。
创业板是各地创新热下的新政绩工程的标志,也是一个利益生成工具,各省市基本如此。
据我所了解,一般是在政府中设置一个部门,专门推本地的中小企业或者创业企业上市,有些直接就叫上市促进委员会。风投一般是比较市场化的,但从市场上的风投来看,有些是地方政府的中小企业协会自己成立一个风投,由它来控股。虽然它自己的钱未必多,但它吸引一批民营资本。事实上,目前在许多城市,地方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他重点扶植的基金可以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深度介入从风险投资到推荐上市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利益绝不外流。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股权投资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创业板可以让资本市场向市场化迈进一步,也可以在市场化的幌子下向行政经济、诸侯经济迈进一大步。最可怕的前景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市场化之名行权贵化之实。如果主板成为大型垄断企业专板,中小板与创业板成为地方权势企业的专板,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悲哀。
《新民周刊》:创业板上市第二天,便有20家公司股票跌停。一日之内王中军身家缩水超过3亿,据说黄晓明的损失也足够12辆保时捷。参照中小板的经验,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认为创业板开始阶段平均涨幅可能会在150%左右,然后再是一个估值回归的过程。这些富豪所持的股票都有1-3年的禁售期,等到解禁时会不会账面的财富只是一纸梦幻?
叶檀:估值回归的风险是说得比较好听了。创业板的二级市场我是不看好,除非是他们自己拿出资金来内部炒。打新的虽然踊跃,真的要去创业板接盘的,我还没听到过。倒是有人说半年之后再去。要么尝头啖汤,要么等它凉一凉。现在太热了,大家都怕被烫着。我套用一句“文言”:这样的安全边际比较高。
掠夺股民财富
《新民周刊》:去年中小板新股发行和上市成为创业板上市开路的石头。侯宁曾预警,深交所当初欲将中小板打造成“诚信板”,没想到中小板被恶炒到了平均市盈率超过90倍的高度,几乎和全聚德一样都成了“飞天神鸭”,随之而来的便是高管集体套现,从炒作中大获其利。这些企业投机炒作掠夺股民财富的一幕,会不会在创业板重演?
叶檀:当时中小板的创立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结果到后来跟主板边界相差也不大。创业板会走中小板的老路。狂炒新股,急拉之后急跌,中小板的坏毛病它都会有。说实话,中国的违规成本太低。很多中小板的企业都把上市公司当作套现的工具,把上市公司融来的资基本上全都转到自己的私人公司里去。这种的情况很多,所以股民还是挺惨的。
《新民周刊》:对创业板的发展而言,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隐患是,当企业家从暴富神话中发现资本运作比实业经营来钱容易得多,他还有动力前行吗?
叶檀:上市公司如此轻易造富,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创业家成为资本家。他们从上市公司拿到钱,赚到私人公司的钱袋里,然后再去做其他的股权投资,何乐而不为?虽然交易所有规定他们不能在二级市场炒股,但他们可以在一级市场投资、做房地产。他们为什么要在上市公司一棵树上吊死?去看看我们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子公司,蟑螂是一连串的。
《新民周刊》:在您看来,创业板对创业者有什么激励作用?
叶檀:精神上的鼓励是有的。因为创业板开启后风投会非常起劲,撒胡椒面似的投资,说不定有哪家突然就上市了。但这也是短期的心理效应。时间长了,知道非一般的企业也上不了市,人家也就没什么劲了。我问过做动漫的,他们都说连拥有近年来国内最畅销卡通《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原创动力都上不了创业板,哪里轮得到我们。
如果企业获得了国际一流的风投投资,自己的市场前景也比较好,它首先考虑的也许是在纳斯达克上市,获得一个高端包装。
发布时间: 2009-11-5 来源: 新民周刊